危機?什麼危機?印度政策制定者並沒有問出這樣志得意滿的問題。但印度的確經歷了一場“有益的危機”。如今該國要做的是撤消給經濟的特殊支持,並完成必要的改革,以便使經濟維持迅速全面的增長。

印度財政部長普拉納布•慕克吉(Pranab Mukherjee)上周公布預算案時指出,一年前,印度面臨雙重挑戰:全球危機,以及糟糕的雨季。如今,“我可以充滿信心地說,我們安然度過了這些危機”。正如印度政府的《經濟調查報告》中指出的:“在2008-09財年下半年、2009-2010財年中期預算中,以及3個月後的2009-2010年總預算案中,我們實施了多種刺激方案。在次季,經濟顯露出好轉跡象;如今,在接近年底的時候,印度似乎正在迅速回歸2008年前的好年景。”在2008-09財年,印度國內生產總值( GDP)增長了6.7%。預計今年GDP將增長7.2%。如果說印度經濟已成功通過考驗,且受到的損失如此之小,那麼即使是謹慎的分析師,也肯定會對未來抱有更為樂觀的態度。

刺激措施要付出成本。初步測算,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佔GDP比例從2007-08年的2.6%擴大到2008-09年的5.9%;本財年據估計將進一步增至6.5%。再加上州政府的數字,赤字佔GDP的比例從2007-08年的4%,增至2008-09年的8.5%;本財年預計為9.7%。在2004-05年至2009-10年期間,印度名義GDP年均增長14%。在這種情況下,佔GDP 10%的赤字是完全承受得起的。我希望英國的情況也能如此。

不過,人們不願看到赤字繼續維持在這樣的水平上。首先,大部分支出(尤其是化肥、糧食和石油補貼等相關支出)針對性太差。其次,公共部門儲蓄佔GDP的比例,從2007-08年的5%大幅降至2008-09年的1.4%。這種局面必須加以扭轉。

在危機前,印度總儲蓄率達到GDP的36%。

考慮到該國對長期外資的吸引力,這能夠使投資率達到接近GDP 40%的水平。而如此高的投資率,足以推動經濟以10%的速度增長。結果甚至可能更高:印度人均產出(按購買力平價計算)大致是美國的十五分之一,因而存在巨大的快速增長潛力。

上月,我在印度呆了一周,明顯感受到這裡洋溢著樂觀氣氛。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是圍繞一本論文集而召開的會議。 * 該書是為了向印度計劃委員會副主席蒙特克•辛格•阿盧瓦利亞(Montek Singh Ahluwalia)和印度總理曼莫漢•辛格(Manmohan Singh)致敬。辛格是印度二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經濟政策制定者(我與他有著39年的交情)。

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尚卡爾•阿查里雅(Shankar Acharya)撰寫的“2000-08年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和政策”一文中的樂觀論調,給我留下惡劣深刻的印象。在研究印度經濟的優秀分析師中,阿查里雅是最為嚴謹的一位。事實上,這本書讓人強烈感覺到,專家型政治精英們對印度經濟現狀和前景充滿了信心。在商界精英身上也能感覺到同樣的信心。這種信心使當前的印度迥異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在世界銀行(World Bank)擔任高級區域經濟學家時所了解的那個印度——當時我負責印度領域的研究。任何常去印度的人都會明確感覺到,在國家的未來發展方向上,精英階層已經形成了共識。步入商務部時,一幅寫著“全球最大的自由市場民主國家”的標語讓我深受震動。在70年代,印度商務部是公開市場反對者們的堡壘。

另一個特點,是認為印度施行的務實政策(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和國際收支平衡方面)已經證明是正確的。這個龐大國家擁有如此眾多易受影響的國民,國家管理者小心翼翼,不讓本國經濟受制於金融行業的反社會傾向,這是正確的——而這正是印度央行前副行長拉凱什•莫漢(Rakesh Mohan)的論文主題。

然而,謹慎不能成為慣性。阿查里雅列舉的改革清單恰當地包括了以下各個方面:“基礎設施、農業、勞動法、銀行業、能源、教育和零售業”。幸運的是,即使外部環境依然不如以往有利,像印度這樣的大國也能夠維持快速增長。但外部環境不佳,反而會使消除內部增長障礙顯得更為迫切。

外部環境也很重要,這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說起。首先,印度效仿中國,在貿易上變得更加開放。事實上,印度2008年商品貿易和非要素服務佔GDP的比例,已相當於中國2003年的水平。

其次,印度依賴於對外國原材料的進口,尤其是能源方面。因此,能源價格衝擊極其不利於印度經濟穩定。最後,印度需要和平的環境。

印度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。但中國作為國家自古就有著強大的正統性。而印度則是個年輕的國家。政治是一場永久的談判。正如一些人所指出的那樣,民主並非印度進步的障礙,而是印度作為國家存在的一個必要條件。儘管經歷了種種挫折與失敗,但印度當前的政治制度是可行的。

正如《經濟調查報告》中“增長的宏觀基礎”一章中所指出的,就連“印度讓人不可諒解的龐大官僚成本也像是埋在地下的一筆寶貴資源”。如果政府摒除官僚作風,將取得多麼大的成果。不難想像,在很長一段時期內,印度能夠保持每年接近10%的增長速度。按照保守的預測,按市場價格計算,印度經濟十年後將超過英國,二十年後將超過日本。我在“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”一章中提出,印度正緊隨中國成為一個“尚未成熟的超級大國”,這裡指的是一個生活水平低下、但經濟規模龐大的國家。

因為背負著虛榮的枷鎖,而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的英國,應儘早把它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拱手讓給它的前殖民地。前提是,法國也應同樣把席位讓給歐盟(EU)。不管這兩國是否會展現出這種開明的政治才能(我推測是不會的),我們都正步入“大陸性超級大國”時代。亞洲將擁有兩個、而不是一個超級大國。

*尚卡爾•阿查里雅(Shankar Acharya)和拉凱什•莫漢(Rakesh Mohan),《印度經濟》(India's Economy),牛津大學出版社,新德里,2010年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isse 的頭像
    Joisse

    理財您才

    Joi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