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沒有多少金融資產的定價高於2008年9月雷曼(Lehman)倒閉之前。讓投資者引以為傲的兩類資產是日元和黃金。

乍看上去,黃金和日元之間似乎沒有多少共同點——前者自古以來就是價值儲藏手段,後者則是一個經濟增長乏力、政府債務龐大國家的貨幣。不過,兩者都被視為當前亂世中的安全港。奇怪的是,日元或許更配得上這個榮譽稱號。

從歷史上看,黃金的確是一種價值儲藏手段——直到它變成又一種金融資產,隨著投機氣氛與熱錢流動的變化而變化。上一輪黃金牛市於30年前見頂回落。隨後的熊市於2001年觸底,其標誌是英國財政部出售其黃金儲備。

在這中間的二十年,黃金的實際資本損失超過80%,比任何可比期間股市回報的表現都要差得多。黃金非但沒有起到儲藏價值的作用,反而讓投資者損失慘重。

原因很簡單。到1980年,黃金投資已呈現出典型的狂熱症狀:自1971年“黃金窗口”關閉以後,金價上漲了20倍。投資者或許認為,在世界似乎正在奔向貨幣末日戰爭之際,投資黃金是審慎之舉。事實上,他們是在看著後視鏡開車——忽視了極其廉價的股票,轉而青睞過去十年表現最佳的資產。

這一次,金價的上漲較為溫和——就目前來看,但投資者的不理性似乎更加嚴重。至少在上世紀70年代,投資者明顯是在對沖——通脹風險。

而近期金價的上漲卻發生於低通脹時期。一半的漲幅出現在2003年至2007年期間,當時,全球增長勢頭強勁,信貸擔憂微乎其微。另一半出現在衰退與金融危機期間。黃金已經變成了一種適應所有氣候的投資,無論是繁榮還是衰退都會上漲。

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,黃金根本就不是投資品。由於它不會產生回報,因而也沒有基本面價值,因此任何價格——每盎司500美元也好,5000美元也罷——都可以用同樣的論點證明其合理性。黃金購買者只不過是相信“博傻理論(bigger fool theory)”——會有一個更大的傻瓜以更高的價格從他們的手中買走黃金。他們是在投機,而非投資;就像所有投機者一樣,他們投機的是其它投機者的投機。給它裹上交易所交易基金(ETF)的外衣,也不會有什麼差別。

與黃金不同,日元的持有量偏低。很少有外國投資者持有日元現金或債券,各國央行的持有量也同樣少得可憐。最近有關中國政府購買了少量日本政府債券的報導,就足以將日元推上新的高點。

此外,儘管日元的名義價值在升高,但由於年復一年未曾處理的通縮,日元的實際價值並不是特別高。根據日本央行(BoJ)的日元實際有效匯率指數,日元目前更接近過去20年的低點,而不是高點。事實上,若要達到1995年的高點(1美元兌79日元),日元實際匯率需要再上升50%。

最重要的是,日元並不是像黃金那樣的“不結果”資產。它會產生回報。日本官方公佈的通縮率為1.5%,這意味著,日元持有者每年可免稅增加1.5%的購買力。不過,美國學者大衛•韋恩斯坦(David Weinstein)表示,官方數據將日本的通縮率低估了幾個百分點。

如果他是對的(憑直覺,1.5%似乎確實太低),那麼日元產生的回報非常有競爭力。或許,這就是日本家庭和企業一直不遺餘力地儲備日元的原因。

日元也有一個缺點。黃金供應量少而且受到限制,日本央行則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日元。這正是一些外國觀察人士以及越來越多日本官員所建議的。

不過,日本首相菅直人(Naoto Kan)試圖以增稅計劃,來贏得最近的上院選舉的災難性決定,使日本政局陷入了混亂。日本政客毫無理由向他人施壓。

當然,日本央行可以自行改變政策,但這就等於要承認自己的基本哲學是錯誤的——這種可能性就像櫻花在仲冬時節盛開一樣。日元與黃金的霸主爭奪戰,似乎必將繼續。

譯者 董琴 / 作者 彼得•塔斯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isse 的頭像
    Joisse

    理財您才

    Joi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