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敗者是……香港時間周六凌晨,國際奧委會(IOC)將選出2016年夏季奧運的主辦城市。芝加哥、東京、里約熱內盧及馬德里的領袖和平民百姓,無不熱切希望申辦成功,但他們應該為奧運主辦權花落「吾」家感到高興嗎?

金錢進賬「左袋轉右袋」

部分奧運東道主過來人對此有一番體會,就以雅典民眾為例,事隔五年,他們仍然為當局在短短兩周的奧運賽期花掉90億美元(最初的預算為24億美元)而悔恨不已,甚至勸告2012年奧運主辦城市倫敦取消賽事,以免恨錯難返。何不將主辦權交回中國?反正他們有能力舉辦跟2008年一樣成功的奧運。

對於各地城市為何爭崩頭搞奧運,經濟學家一直摸不着頭腦。主辦奧運帶來的有形(即可量度的)利益談不上可觀;根據佐治亞州大學經濟學家漢弗萊斯(Jeffrey Humphreys)及普盧默(Michael Plummer)進行的研究,非常商業化的亞特蘭大奧運為該市帶來5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。其他理論上伴隨奧運而來的好處,如城市再發展(其他手段比興建體育館更具效率)及提高市民自豪感等振奮人心的因素,則難以量化。

相比之下,成本卻實實在在,無容抵賴。蒙特利爾最近才還清主辦1976年奧運欠下的債務;中國去年豪華浮誇的大製作則耗資400億美元。即使獲得好處,都是以高昂的代價換取的;經濟學家巴德(Robert Baade)及馬西森(Victor Matheson)估計,亞特蘭大奧運製造二萬四千七百份永久職位,每份平均成本6.4萬美元,由市及州政府承擔。另一方面,大量研究亦顯示,奧運帶來的金錢進賬不過是「左袋轉右袋」,從主辦城市裏裏外外的其他開支調撥而來。

落敗國一樣受惠貿易刺激

不過,這種悲觀想法似乎過分狹隘。三藩市聯儲銀行最近發表的研究就顯示,主辦奧運的國家貿易增長30%;更美妙的是,只要加入申辦行列,即使失望而回,本國貿易亦會出現類似的刺激。研究解釋,表示有意主辦國際大型活動等於向全世界宣告,該國已準備好跟外商做生意。若主辦國遴選活動在去年舉行,各市根本不用為申辦找理由──勝出者只要將主辦花費歸入「刺激經濟開支」項目便行。今時今日卻是另一回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isse 的頭像
    Joisse

    理財您才

    Jois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